非常醫生|8次參與無國界醫生救援 陳健華醫生:救回的每條生命都有動人故事

醫健人物

發布時間: 2023/11/02 17:31

最後更新: 2023/11/02 17:34

分享:

分享:

當無國界醫生有何特質?陳健華醫生表示需要冷靜,能面對壓力。

外科專科醫生陳健華的診所很特別,周遭都是他參與無國界醫生任務時的留影:天真爛漫小孩子咧嘴而笑露出一口皓齒、分秒必爭的急救場面、手掌般大的早產嬰兒……鮮明地表達他對人道救援工作的投入。

「於前線救回來的每一條生命,均聯繫著不同動人的故事,這正是一直令我堅持人道救援工作的原因。」陳健華醫生如是說。

最新影片推介:鄭子誠+劉倩怡專訪

在中學時期陳健華已萌生行醫的志向,如願進入醫學院。想做醫生的同時,從媒體接觸到無國界醫生的資訊新聞,深感饒有意義。「了解這個機構後,認同他們獨立、不偏不倚、公平處理每一個病人,想想自己有無機會可參與其中。」

醫學院畢業後,他選擇了外科專科繼續進修,在2011年考完專科試後,翌年獲派第一個無國界醫生任務,在巴基斯坦一個醫院逗留三個多月。第一個任務總是特別深刻,甚麼事情都是第一次面對,更多是難以預料的突發事情。在巴基斯坦與他在香港的工作大不同,在香港他是普通外科(General Surgery),多接觸腸胃等手術,甚少處理婦產科、骨科或腦外科等病症,但在外地的救援工作,後三項成了主要職責。

經過醫護人員的悉心照顧,Nyanhial(中下)逐步康復。陳健華與Nyanhial及其親戚合照。(無國界醫生提供)

重溫骨科及剖腹生仔技術

「在救援工作中,骨科創傷、開刀剖腹生仔十分常見,出發前有各項準備工夫,為期一星期的訓練課程,給予無相關或首次參與無國界醫生任務的醫生參加,讓我們熟習非本科範疇的手術,從中可了解到基本常識、理論及技巧。」他讀外科專科時曾習骨科半年,出發前也重溫在香港已甚少使用的外置支架固定知識;他也請教了其他醫學範疇的醫生,跟隨他們進行相關手術,如婦產科,從旁觀察他們做手術的技巧。

無國界醫生在彼邦工作,既不會事先知悉哪些病人會到來,一些衝突受傷,如刀傷、槍傷更多是突如其來,他很記得他在巴基斯坦首個剖腹生產的孕婦。「在香港做腸癌手術,切完個腫瘤遞俾姑娘,然後縫針,但我為孕婦開刀把BB遞給姑娘時,這是一條活生生的生命,新生命的喜悅感覺大得多,那一刻明白婦產科醫生為何會喜歡這份工作。」

帳篷施手術 溫度計爆錶

偏遠地區醫院無論設備及技術都和香港有別。「一句形容:簡陋。醫療設備、物資都是最基本的,有些手術室是以石屎來建築的,也有用貨櫃改裝,溫度上比帳篷較好。在南蘇丹有一、兩個Project都是在帳篷裏施手術,烈日當空中午氣溫可以極高,我叫同事用溫度計量下帳篷裏幾度卻量不出來,因溫度計最高僅攝氏五十度,超晒標,不是不恐怖的。」做完一個一句鐘的剖腹產手術,他整個人汗如雨下,全身濕透。

醫院的供電偶有不穩,陳健華(左)習慣戴上小頭燈,可確保停電時仍能繼續手術。(無國界醫生提供)

手術室工具如手術刀、針綫、簡單處理傷口的用品都齊備;在香港常見的微創內窺鏡,在救援地區的醫院就一定沒有了。莫說MRI、CT等檢測儀器,他說就算X光很多時也沒有,今年他到南蘇丹,連X光機都壞掉了,只能靠臨床判斷。便攜超聲波機一般會用在婦產科上,他們更多時是用來照腹部,如骨折無X光機,這部超聲波機也會派上場使用。

「的確在診斷上有少許困難,惟以臨床判斷及經驗處理,其實沒有CT掃描儀器是否完全唔得呢,又不是,有時候臨床判斷更重要。」

應付手術停電早有準備

偏遠之地停電更無時或已,最怕是在手術中時停電,即使是停一、兩分鐘,但在進行緊急手術時也十分關鍵。陳健華經歷過手術停電後,之後每次手術都會戴上頭燈,萬一停電,都不會完全漆黑一片。

當無國界醫生的特質,他說需要冷靜,能面對壓力。「自己處理不到壓力,也難以處理病人。要懂得隨機應變,即執生,因遇到的情況是千變萬化的,你不知道會有甚麼奇難雜症,甚至是前所未見的創傷,例如有人被子彈打中,傷的地方難以估計,必須臨場應變。」

在香港他從未處理過槍傷的病人,他除修讀相關的醫學培訓課程,更曾因此到瑞士上過一個訓練,以真槍打入啫喱物質上,模仿人體受不同子彈創傷的狀況。

陳健華(中,身穿白色上衣)與醫療團隊合照。時隔3年他再到本提烏的醫院服務,與當地的同事重聚。(無國界醫生提供)

另外,因槍傷、刀傷入院十分常見,也有村民被動物如牛、有角的羊、狗隻咬噬所傷偶有發生,意想不到是被人咬傷也非罕見。「人們互相打鬥,如無武器,用上口咬施襲,有些都咬得好傷,整塊臉被咬破至見骨。」

女孩不用截肢感鼓舞

他往往是醫院唯一一個外科醫生,單打獨鬥需24小時on call直至離開救援服務那一天。他對自己說:不可以病,不可以倒下,無人分擔他的工作。陳健華試過為腹部槍傷的人,一個人做三、四個小時縫針修補及造口手術。

難忘個案陳健華說多不勝數,今年他8月到南蘇丹,一名8歲女孩於蘇丹衝突中父母遇害成爲孤兒,跟隨親戚輾轉逃難至南蘇丹,但於旅程途中天雨路滑遇上嚴重交通意外,女孩左大腿嚴重受創,皮開肉裂且有骨折,延至一周後才送至無國界醫生的醫院。

女孩的傷口已受污染,發炎含膿,情況差至醫護人員都憂心女孩的左腳是否能保住。「聽到她的遭遇,不想她剛沒了家人,也失去一條腿。」陳健華每天為她洗傷口清創,期後進行骨折固定及皮膚移植手術,幸運地在團隊細心護理下,進展理想,陳健華於完成任務前,女孩交托付給另一位剛抵埗的香港醫生,並於回港後繼續關注女孩的康復情況,10月初他接獲喜訊,女孩已康復出院,陳健華欣喜不已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放下不執着

世事不盡是如意,也有數個月大的嬰兒,因腸塞求醫,為身形細小的BB開刀是高危手術,術後也要進入新生兒深切治療部(NICU),這裏的醫院沒相關設備,但不施行手術,BB性命會受威脅,徘徊於十字路口。陳健華與兒科醫生、麻醉科醫生商討過後,決定博一博。「為BB開刀後,為他處理好腸套疊阻塞問題,手術很順利,可惜他翌日過世了。我們發現了病人致病病理,處理好,但沒有一個Intensive護理配合,病人最終捱不過。」

在資源物質匱乏的國度,他坦言人生觀變得豁達。「沒那麼執著,很多事情得來不易,但有時也可以瞬間煙消雲散,所以人要懂得放下。在物資缺乏的環境下生活過,會容易知足。」

記者:周美好